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硕士论文写作、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财务管理论文:公司治理、递延所得税费用与盈余管理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1-11 20:39
.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国外的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产生了关注,率先进行相关研究。随着对资本市场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对盈余管理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逐渐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作为纳税人,从纳税人义务的角度来说,企业的管理者就会同时追求税负最小化。在 1994 年我国税收改革之前,这两者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此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关于所得税会计的核算几乎没有差异,均采用应付税款法。在此之后,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开始逐渐独立,出现了应付税款法和纳税调整法并存的情况,但大部分企业仍选择应付税款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会税差异。当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于所得税的核算几乎没有差别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对利润和税负进行权衡。当企业想要进行盈余管理时,虚增利润之后必然导致税负增加,导致税后利润减少,因此,盈余管理选择增加利润,同时也会增加税负成本。收益和成本难以衡量,管理层就会倾向于选择能够避免税负成本的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当时的研究集中于对所得税成本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 
2006 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关于 1 项基本准则、38 项具体准则以及相应的准则应用指南的新企业准则体系,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所得税》中,核算理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准则发布后,明确规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对所得税会计进行处理时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现行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使资产负债表成为财务报表的第一表。表现在更关注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具有更为恰当的评价,提升了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推进了企业财务报告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在资产负债表中,相较于以前增加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个项目,依据两者当期的变动情况产生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并引入暂时性差异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对企业所得税相关项目的披露。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不一致导致的,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性质来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其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额加上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即为当期递延所得税费用,会税差异的净效果通过递延所得税费用这一科目来得以反映。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现有的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盈余管理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并不少见,这种行为实质上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的扭曲,容易对投资者在进行判断和决策的时候产生不利影响。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会税差异逐步扩大。企业在选择盈余管理方式的时候,会对税负成本进行权衡,为了规避所得税成本,企业管理者可能会操纵会税差异中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基于此逻辑,本文以暂时性差异为切入点,对递延所得税费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进行探讨。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第一,通过研究递延所得税费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判断递延所得税费用是否成为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第二,若是存在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公司治理对此是否起到了抑制作用,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是否能够降低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
1.2.2  研究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是否利用了递延所得税费用来实现盈余管理,选取合适的衡量指标,进一步探讨公司治理是否起到了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所得税费用一直是财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递延所得税费用作为所得税费用的组成部分,其相关科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最终净利润,在理论界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递延所得税费用和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以及公司治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界中对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加强了对递延所得税费用和会税差异的重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我国实行十年以来,对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核算积累了相关经验。对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相关信息进行披露,使产生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来源——暂时性差异具有判断依据。有助于加强报告使用者对递延所得税费用所体现的财务信息的关注。验证公司治理发挥的作用,推进上市公司优化公司结构,提高治理水平,完善相关规则制度。本文的研究在于进一步发现盈余管理方式,降低盈余管理程度,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1.1  盈余管理与递延所得税费用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与构成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研究在 2007 年所得税政策改革之后逐步增多,对递延所得税费用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制度层面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改革之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从会税差异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检验递延所得税费用是否能成为衡量盈余管理的一项指标。
有的学者从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曾富全(2006)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对所得税会计政策的比较与选择中,选取了应付税款法、递延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四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企业只能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减少了所得税会计方法选择空间,但仍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沈烈、张西萍(2007)结合当年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后,阐述了当前形势下盈余管理的新特点,他们认为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盈余管理自身就有存在的原因,应该关注于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造成了如何的影响。他们的结论表明在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总体上是消大于长。毛新述、戴德明(2008)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对盈余稳健性进行了讨论。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制度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西方国家稳健性的提高与我国有所不同,在分析我国的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强化的原因时,西方国家的影响因素很难提供解释。他们认为,我国会计制度能够强化稳健性原则的外在原因是以盈余为基础的监管和评价制度,根本原因是稳健性的运用可以改善公司的盈余质量,强化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江波、王伶(2009)在回顾和总结了新准则实施以来新减值准则和所得税准则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在目前的研究中,较为局限地分析了单个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关系,很少综合考虑多个准则共同实施情况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他们结合了减值准则和所得税准则结合盈余管理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通过不同时期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可以实现损失和费用在各期间的抵消作用。周华、戴德明(2016)结合了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依据对所得税法的实施条例进行了分析,认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一套复杂无用的会计准则。
..............................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盈余管理与递延所得税费用
国外从所得税视角看待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早,关于公司管理层是否将递延所得税费用作为一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早期的研究结果倾向于认为公司的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不具有相关性,没有发现企业管理者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来操纵盈余管理到达降低财务杠杆或平滑利润的证据(Miller,Skinner,1998)。Visvanathan(1998)的研究也无法确认企业管理人利用了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了盈余管理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之后更多的研究证明了在上市公司中递延所得税费用和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在微利公司中,存在利用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行为来避免亏损的行为,表明递延所得税资产被用作了避免亏损的工具(Burgstahler & Dichev,1997)。Mills,Newberry(2001)的研究中表明,在处于财务困境和高负债率的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会税差异,而盈余略高于 0,表明存在强烈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中,为避免所得税成本,很可能存在增加会税差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Penman(2001)利用会税差异检验企业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发现当企业通过操纵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时,会采用大量调整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Revsine(2002)认为当递延所得税费用存在异常的正向变动时,表明企业在利润方面存在恶化的可能性,因此他认为递延所得税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察觉财务风险。Plesko(2002)对不同报告体系产生暂时性差异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会计准则下对各期间收入费用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可能被利用为税收筹划的手段,而应纳税所得额的操纵空间较小,更可能会通过会税差异来进行利润调节,进行盈余管理。Palepu(2003)认为,会税差异的增加可能来自于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表明当前的盈余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Phillips, Pineus and Rego  (2003)指出递延所得税费用是所得税费用的一部分,体现出会税差异中的暂时性差异,操作相对灵活,他们认为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可以检测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建立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避免利润下滑和避免亏损这两方面,相对于可操纵性应计项目,递延所得税费用能够提供增量解释力。Schrand & Wong(2003)从递延所得税费用的角度对非应税项目损益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递延所得税费用能够识别上市公司平滑利润和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Chao(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盈余水平较低时,公司进行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来平滑利润。Tang (2005)通过对异常会税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异常的会税差异与企业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异常会税差异可以作为企业是否进行了盈余操纵的一项指标。
.............................
第 3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7
3.1  概念界定 ..................................... 17
3.1.1  盈余管理 ........................................ 17
3.1.2  所得税费用 ............................. 18
第 4 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5
4.1  递延所得税费用与盈余管理 .............................. 25
4.2 公司治理、递延所得税费用与盈余管理 ............................ 27
第 5 章  研究设计 ..................................... 31
5.1 变量选取 .............................................. 31
5.1.1  被解释变量 ............................ 31
5.1.2  解释变量 .......................................... 33

第 6 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本文就中国目前 A 股上市公司利用所得税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本节选取中国所有 A 股上市公司 2008-2017 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是国泰君安数据库。
表 6-1 为文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EMi,t表表示盈余管理程度,DTEi,t表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占期初总资产比例的绝对值。从表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程度的平均值为 0.0796,中位数为 0.0524,表明大部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于平均水平。解释变量递延所得税费用占比的平均值为 0.0023,中位数为 0.0012,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中递延所得税费用所占比低于平均值。此外,盈余管理程度的最大值为 0.5953,最小值为 0.001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且标准差较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程度参差不齐,且波动较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递延所得税费用在期初总资产所占比率最大值已达 2.4%,与最小值的差距较大,标准差为 0.0035,样本较为分散,说明我国的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波动情况较大,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相关情况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动接近。

.............................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盈余管理的主要后果是对会计信息的扭曲,干扰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判断,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观,对所得税会计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所得税费用通过资产负债表项目倒挤得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被打破。体现会税差异中暂时性差异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成为企业财务数据中的重要内容,由于递延所得税费用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且能够避免部分进行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给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本文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项目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以我国 A 股 1434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了 2008-2017 年的相关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递延所得税费用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问题。结果表明:
(1)我国上市公司中将递延所得税费用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一项工具。实证结果显示,递延所得税费用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表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来,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存在助长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递延所得税费用已经成为企业调节税后净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一项工具。通过资产负债表倒挤得到的所得税费用,由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两部分组成,对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操纵并不会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而是直接对所得税费用产生影响,改变企业最终净利润,是相对于对收入和费用操控来进行盈余管理成本更低的一种手段。并且,暂时性差异是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而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目前并非强制性披露项目,报告使用者无法判别产生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暂时性差异是来自于会税差异还是来自于管理层的蓄意操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递延所得税费用将会逐步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
(2)完善的公司治理对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水平与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促进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等监管机制的有效实施,减少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自利行为。此外,公司治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和第二类代理问题,实现公司治理的制衡作用。因此,优化公司治理能够对企业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盈余管理产生调节作用。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